正文1/64章
前言
儒家又称儒学、儒家学说,或称为儒教,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。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,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,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。儒家的思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内在联系了,是我们精神上的共同家园。本书提取了仁义礼信四个角度来再度审视儒家思想。
仁。孔子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、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。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,形成了以“仁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。孔子提出要为“仁”的实现而献身,即“杀身以成仁”的观点,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。儒家政治思想是“仁政”、“王道”以及“礼制”,其理想是“大同”、“大一统”,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、官民关系。而在一般人身上也不可忽视“仁”的作用,它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润滑剂,也是中国人追求的“和”的一个必经之路。
礼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、殷礼、周礼。夏、殷、周三代之礼,因革相沿,到周公时代的周礼,已比较完善。作为观念形态的礼,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“仁”分不开的。孔子说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”在封建时代,礼维持社会、政治秩序,巩固等级制度,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。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,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信。“信”既是儒家实现“仁”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,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。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“信”,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,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、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。儒家把“信”作为立国、治国的根本。“信”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,意为诚实,讲信用,不虚伪。
义。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。本指公正、合理而应当做的。孔子最早提出了“义”。相比其他道德准则,这个“义”字更具血性,是含蓄的中国人坚韧和不软弱的另一面。因此,“义”也成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又一个标准。
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。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。孔子“治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经”,即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仪礼》《乐经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。这些都是儒家经典,但是要让现代人埋头进这些古书中去寻找营养是好事,却也是难事。所以本书就以这些儒家经典为基础,为大家截取了那些最核心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更为现代的解读。那些精心挑选出来的语句也是对儒家思想很好的诠释,读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取一个有趣的角度去理解儒家思想的仁义礼信。